土地增值的收益并不能装到开发商口袋里作为利润分掉,一些开发商对此乐此不疲,其实未必是一件很聪明的事,但却是他们不得不做的事。
到了2007年四季度,美国次贷危机开始起作用了。房地产投资今年相对还是比较低的,上半年是历史上最低的,据说9月份已经上升到20%左右了,我估计全年房地产增长速度大概在15%左右。
至于我国经济为什么复苏比较快,第一是因为我们自己已经进行了一些调整,我们采取了一些措施抑制住了大泡沫的形成。现在这个泡沫破了,跟危机前十年比可能差不太大。原因之一是我们的出口这几个月按照环比计算,已经是5%-7%的增长。同时,美国和欧洲的消费在大幅度下降,商业地产仍在出问题,信用卡也在出问题。现在的问题是我国经济明年会怎么样?明年会不会下滑?明年会不会像美国一样出现双探底,或者叫W型?我个人比较乐观,认为2010年仍然会有8%左右的增长,原因是我们到2010年有一些新的因素可以发挥作用。
原因首先是美国居民消费会有所下降,美国消费市场占80%,占美国GDP80%的消费等于中国加上印度的GDP再乘以2,所以美国消费降一个点对国际市场是一个大的变化。现在一下跌了很多,如果继续按照过去办法核算的话,它现在还是有很大的亏损。同时,一旦金融市场爆发危机,引起了所谓系统性的恐慌、衰退和萧条,各国也还有一个松动货币供给、刺激经济的后手棋可以下。
粗略比较,这场金融危机与上个世纪30年代大危机,至少有两点不同。最显著的不同是,不过两年时间,后危机时代就到了。但是从数据来看,今年前9个月投资对GDP的增长贡献了7.3的百分点,消费的贡献是4个百分点,出口则是-3.6%。对明年的经济形势怎么看?目前还是有担心,认为复苏不稳固、不可靠。
原来的秩序无从维持,原来的平衡要被打破。作为对经济现象感兴趣的人,我很好奇,这个后危机时代怎么就来得如此之快?我们似乎有必要借这个题目来回头看看当时对危机性质的认识和估计,究竟哪些对头、哪些不那么对头。
这是全球经济格局的基本面,并不因为美国发生了金融危机而有根本的改变。第一,1929-1933年危机的背景,是在资本主义国家的圈子内,发生了新兴国对老牌国后来居上的秩序变动,比如美国、德国相对于大英帝国的崛起。不难理解,这背后是体制优势、而不是投入优势在起决定性的作用。这样看,只要出口回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应该就会加快。
这是1930年代大危机不可企及的优势,在分析和估计经济形势时不可以忽略的。今天是名副其实的全球化,尤其是中国、印度、前苏东国家等一大批经济体,积极地卷入了全球化。这也是中国政府出台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的背景:两年4万亿国家投资,外加上三年7500亿专项医改花费,再加上出人意料的一年高达9万亿-10万亿的银行信贷。区别在于,今天的世界更全球化,而两大板块之间的收入差距也更为巨大。
最后的结果,今年最低一个季度的GDP增长率,还是超过了6%。这两大板块之间,收入差距的落差十分巨大,譬如中国刚开放时平均的人工成本只及发达国家的百分之一。
总体来看,当全球和中国经济复苏的时候,某些失衡也会复苏。这么两大板块,过去被冷战壁垒隔开,经济来往少,互相不比赛。
当时一位名家判断,中国经济在2009年和2010年都将出现负增长——不要说保八,就是保零都艰难。这样的失衡,其实过去就发生过。当然论到资产账面值的损失,现在的应该远大过当年。对此可问三个问题:未来中国的投资增速会不会减少?消费增速会不会减少?出口会不会增加?我自己这么看,把明年的投资和消费加到一起算,应该不会减少。其实,1929-1933年的大危机,最后也是先让英镑、美元分别与黄金脱钩以后才得以摆脱的。特别显著的,是中国的劳动者、建设者非常肯干,因为对绝大多数人来说,不干就什么也没有了。
这对理解当前和今后的经济形势,可能是有益的。对这场金融危机,比较普遍的倾向,是从早先的估计不足转向对危机估计得过于严重。
把这两个方面加到一起,结果就是这次全球金融危机,尽管一时来势汹汹,却没有、也不可能那么容易地就把1929-1933年的大危机真正比下去。由于微观基础还是可靠,而政府在宏观刺激的同时还解开了不少束缚经济增长的限制性政策措施,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强劲复苏。
不过,要是拿美元不变价算,又是另外一个故事了。这就可以回应一个当下流行的观点,就是还看不见通胀,因为CPI不过刚刚转正而已。
众所周知,中国的经济增长靠工业主打,而工业制造又高度依赖出口。不仅如此,为了应对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各国释放出太多的货币在全球漫游,究竟会对经济决策的环境造成什么影响,非常值得我们在后危机时代密切加以关注。至于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也有一个从估计不足到估计过于严重的过程。这不能不激发出极其巨大的竞争潜力、不能不释放巨量的优势,也不能不带来极其巨大的全球经济增长动力。
同时,这个大变局也无可挽回地要打破原有的全球秩序与平衡。奥巴马总统要让美国成为出口大国,但他们必须能够生产出附加价值更高的产品才行。
黄金本位的货币如有的经济学家讲过的那样,是比较诚实的货币,因为谁也不容易在里面兑水,一般搞不起严重的通胀。可是现在中国年收入3000美元的工人也能够生产出蛮像样的汽车,这就引发了规模巨大的替代、来往、产业转移与结构重组。
按这个我认为更准确的定义看问题,说今天还没看见通胀,恐怕就没有那么大的把握了。开始的估计不足是显见的,无非是偌大一个美国,区区一些次贷应该算不上大问题,更不可能对美国以外的经济发生严重冲击。
1930年代的大危机前后持续4年,仅美国的失业率就超过四分之一,倒闭的公司和银行无数,股市则跌掉90%。但过了2008年年中,中国出口从过去每年正的20%-30%的高增长,失速为负的20%——有50个百分点的下滑。至于宁要通胀、不要退缩之类的高论,那是值得刻到石头上的,免得将来哪一天无人认领。全球主要是这个问题,中国也是这个问题。
(作者周其仁: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进入专题: 后危机时代 。现在来看,这种估计是过头了。
这也有道理,因为按传统定义,通胀率无非就是消费品物价指数。否则如上文所说,非要年薪8万美元的工人去生产年薪3000美元的工人也能生产出来的质量相若的汽车,美国人真那么笨吗?也许我是过于乐观了:全球化贸易还是广阔天地、还是大有作为。
现在要看低明年的经济增长,可能性应该比零更低才对头吧?我的基本观点就是中国的增长速度不是问题。在认识上还要加上一点,即中国经济的微观基础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不同